中新社合肥6月4日电 题:安徽厚植生态底色 环境监测连创最好水
中新社合肥6月4日电 题:安徽厚植生态底色 环境监测连创最好水平
(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吴兰 张俊
“水中国宝”长江江豚逐嬉皖江、“鸟类国宝”东方白鹳展翅巢湖、中国特有珍稀动物扬子鳄扩繁到1.4万余条……近年来,安徽厚植生态底色,筑牢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屏障和根基,多姿多彩的生态名片靓丽夺目。
聚力攻坚秀高质量发展生态美景
“天朗气清、山清水秀时常成为朋友圈的靓丽风景。”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孙艳辉介绍说,该省聚焦重点领域,强化环境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全省空气、水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安徽省马鞍山薛家洼生态湿地位于长江马鞍山段东岸,过去曾是沿江“工业带”,污染点位众多,存在着临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的问题。
2018年,马鞍山找准“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目标定位,决定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位,确保生态优先一寸不让、绿色发展半分不减。经过集中整治,如今的薛家洼已成为“城市生态客厅”,从“脏乱差”变为“美如画”。
生态优先筑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生态资源丰富。皖南山区、大别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被誉为“华东之肺”。安徽近年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屏障。
新安江是长三角重要的生态屏障。2012年,安徽和浙江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合作建立中国第一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如今,在圆满完成新安江生态补偿三轮试点后,启动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吨好水,新安江模式在中国其他10个流域、15个省份复制推广。
在安徽芜湖珩琅山、和平森林公园,每年都有数万只候鸟在此栖息、繁衍。过去的“荒山”变成“致富林”,民众从“靠山吃山”转变为“护山爱山”。安徽作为林长制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经过多年探索,已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综合治理夯高质量发展环境基础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安徽加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孙艳辉说,安徽持续加大污染防治攻坚力度,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基础。
纵深推进长江保护修复、着力打造巢湖名片、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安徽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曾因污染严重成为中国重点治理的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之一。近年来,安徽全面启动巢湖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建立环巢湖湿地群。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总面积约2760公顷,是环巢湖“十大湿地”中面积最大的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近自然人工湿地。该湿地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具有超标准洪水蓄滞洪系统、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南淝河水质旁路净化系统三大功能,为不同的植物、鸟类、鱼类提供了栖息场所。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孙艳辉说,安徽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过程。未来,安徽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切实把安徽的好山好水守护好,让绿色成为安徽最动人的色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