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成立近20年的高盛高华迎来新名字——高盛(中国)证券有限责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6月28日,成立近20年的高盛高华迎来新名字——高盛(中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高盛证券(中国)”)。
“在持续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国际投资银行的发展策略下,此次更名标志着高盛在华业务的新里程碑。”高盛在其官微中如是宣誓。
(资料图)
有市场人士分析表示,高盛证券(中国)一路走来颇为不易。
2004年12月,高盛即与北京高华联合成立合资券商高盛高华,彼时高盛持股33%;券商外资持股比例放开以后,高盛先于2020年将高盛高华持股比例提升至51%,后于2021年10月全资持有高盛高华,使得高盛高华成为国内第二家外资全资券商。
此后,北京高华业务相继转移至高盛高华。如今,高盛高华正式更名为高盛证券(中国)。
然而公司的业绩表现却差强人意。更名后的高盛证券(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其近几年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多项主要经营数据始终不及2007年水平,2021年净利润甚至一度亏损。
即使其优势业务投资银行,近年同比变动幅度也是降多增少,2022年同比跌超八成后排名已经在百名开外,收入仅为2015年时的7.19%。
合资到独资漫长跨越
高盛与中国资本市场结缘已久。
早在1994年,高盛即进入中国内地,目前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均设有办公室。
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承诺,3年内允许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外资比例不超过1/3。高盛紧跟政策加快在华证券业务布局。
2004年12月,高盛与北京高华共同出资组建合资券商高盛高华。
尽管其后多年高盛高华在业内表现平平,但高盛一直坚守。而在证监会于2019年10月宣布于2020年取消证券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以后,高盛开始扩大持股比并寻求独资。
2020年3月,高盛在高盛高华的持股比例从33%增加至51%;与此同时,高盛高华的外资股东方由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高盛集团。
2021年10月,高盛集团宣布将收购高盛高华剩余的49%股权,并于次月完成股权变更的工商登记,至此,高盛集团全资控股高盛高华,高盛高华成为国内第二家外资全资券商。
2021年12月22日,高盛高华又与北京高华签署《业务转让协议》,高盛高华同意受让北京高华现有的所有业务。
2023年2月18日,根据高盛高华业务重组计划,北京高华的原各项业务由高盛高华承接开展。北京高华原有业务包括证券自营业务、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投资咨询及代销金融产品业务,上述业务相关的客户关系、系统以及人员等一并迁移至高盛高华。
2023年6月28日,高盛高华正式更名为高盛证券(中国)。对此,高盛表示,自高盛取得此前以合资形式运营的中国业务主体的全资控股后,大部分业务已向统一实体迁移,随即宣布此次更名。
除持股比例的提高与更名以外,高盛证券(中国)近年在国内亦有多次重要布局。
2021年6月7日,高盛高华在上海设立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证券承销保荐分公司。
7月6日,北京证监局核准外资控股券商高盛高华变更业务范围,增加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代销金融产品业务。
7月28日 ,证监会发布《关于核准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子公司从事另类投资业务的批复》,这意味着高盛高华收购北京高华盛泽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另类子公司获得证监会批准,此后高盛高华将可通过另类子公司参与科创板、创业板跟投。
2022年5月31日,高盛高华获得证监会核发的新增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及代销金融产品业务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
2022年6月,北京英蓝证券营业部、深圳中心四路证券营业部及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大道证券营业部的工商设立登记变更完成,同年8月,上述三家营业部悉数取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
营收净利润阶段性萎缩
尽管高盛在国内的业务布局紧跟政策且节节推进,处于外资在华证券布局的最前沿,但客观来说,其业绩表现并不出色。
在内资券商主要经营数据普遍持续改善的2019年-2021年,高盛高华净利润却连年下降,2021年一度由正转负亏损0.15亿元。
2007年,高盛高华营业收入、净利润已经达到11.96亿元和0.90亿元,然而,15年过去了,其2007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均从未被超越。
高盛高华净利润在经历了2021年的亏损之后,2022年增至0.82亿元,券商行业排名第79位。
高盛高华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国际投资银行,投行业务是其中国布局的主力。
据高盛高华2022年年报披露,截至当年年底,其共有员工155人,投行人数为85人,占比高达55%。
即使是高盛高华重点打造的投行业务,近年来收益同样并不乐观,甚至远不及8年前。
Wind数据显示,2022年,高盛高华投行业务收入仅为0.24亿元,较2021年大跌84.85%,其2015年投行收入为3.34亿元。
不过,高盛高华在国内欠佳的业绩表现,并非其一家独有的问题,外资券商在华业务的创收普遍有待提高。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方面因为外资券商业务仍有一定限制,另一方面也源于外资券商的“水土不服”。随着政策包容性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外资券商在国内展业的经验积累,其后续经营情况或有所改善。
对高盛证券(中国)来说更是如此,高盛成为唯一股东、过去以合资形式运营的中国业务主体转移至高盛证券(中国)、新名字的启用等,均意味着高盛在华业务布局站在新的起点,未来或有望助力高盛扭转近年来在华创收的间歇性倒退,实现营收、净利润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