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保卫战再次开打,人民币贬值,央行,外管局,离岸人民币,保卫战,人民
对于眼下的人民币贬值压力,央行的态度也是很明确。根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国有大行周二(27日)“出手”在即期外汇市场抛售美元,试图阻止人民币跌势。离岸现回升至7.21361,效果显著。
而如今,外界又猜测,央行可能再次启动了“逆周期调控因子”。
目前,可以确定的信息是,在岸人民币汇率与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正在扩大。5月底,在岸人民币汇率与离岸人民币汇率相差70个点(人民币汇率基点从小数点后第四位开始计算),而现在两者的价差已经扩大到300个点。而在岸人民币汇率与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扩大则说明有一股力量在支撑在岸人民币汇率。
(相关资料图)
总之,人民币保卫战的确再次拉开帷幕。
先谈一下这次人民币保卫战的客观必要性。
按理说,人民币汇率涨跌对于生活在国内的老百姓而言是没有影响的。无论人民币汇率怎么变化,只要国内物价保持相对稳定,就不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而且,人民币贬值又利好外贸出口。
只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当前的情况比较特殊。首先,现在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并非市场因素,而是政治因素。在政治因素的主导下,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利好因素不会有明显的反应。其次,今年我国资本外流压力巨大,根据外管局数据,前5个月连续出现外汇结售汇逆差,不出意外的话,6月份还是逆差。同时,目前我国市场正处于缺乏有效流动性的情况,当下迫切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而人民币加速贬值会刺激资本加快流出中国的步伐。
如果人民币汇率还在“7”以内,甚至略微超过“7”一点的范围内波动,那无论汇率如何“上蹿下跳”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人民币贬值速度不仅快,幅度也过大,已经突破了底线。这轮人民币贬值从4月份的6.8到现在的7.25,短短2个月时间就贬值了6.5%。并且,上一轮人民币贬值的局部高点是7.32(在岸人民币汇率),现在已经十分逼近这个高点。一旦突破前一个高点的话,市场信心会受到极大影响。届时,国内资本外流的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加。
所以,这次人民币保卫战并不简单的是为了守住人民币汇率,还是为了守住市场信心,更是为了守住中国的未来。
那么,要打赢这场人民币保卫战,有哪些关键点呢?
第一,美联储加息以及加息预期
第二,国际市场上做空人民币压力
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索罗斯聚集泰铢再次封神。在金融市场上,任何一场危机都会有人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奸雄。在当前的人民币贬值行情中,“金融机构押注人民币贬值”这句话应该不是问号,而是感叹号。这些做空机构主要操作的是离岸人民币汇率市场。对此,除了我们这边出资力挺人民币汇率外,更有效的措施是对离岸人民币汇率市场进行窗口指导。
第三,货币兑换压力
今年外管局的长期结售汇逆差数据已经证明,国内用人民币换美元或者其他外币的趋势是主流。这种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货币兑换本身就没理由干预。但这种行为又造成了人民币贬值压力。面对这个问题的对策只能是加强人民币的货币锚。而央行也早就开始有所行动,6月7日,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5月末黄金储备6727万盎司,4月末为6676万盎司,为连续第7个月增加黄金储备。增加黄金储备是强化货币锚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购入其他硬通货资产的方式继续强化货币锚。
第四,外贸商结汇意愿降低
在过去留年中,我国海关口径的贸易顺差金额与外管局口径的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金额出现了明显反转。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从2019年开始,海关口径的贸易顺差就开始高于外管局口径的顺差,而且差距不断扩大。
一般而言,海关口径的贸易顺差应该低于外管局口径的顺差。因为海关统计主要依据货物是否实际进出关境且改变我国物资存量,国际收支中的货物只记录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的货物;海关出口货值为离岸价格,进口货值为到岸价格,而国际收支统计要求进出口货值均按离岸价格记录;国际收支统计还补充了部分进出口退运,以及海关未统计的转手买卖下的货物净出口等数据。
对于数据差值逆转,国家外汇管理局解释称,由于我国兼具“加工大国”和“消费大国”双重身份,近年来“无厂制造”模式盛行。该模式导致货物移动与货权转让分离,是造成我国国际收支货物贸易统计与海关进出口货物贸易统计口径差异的首要因素。
其实,这段官方解释用白话翻译的话很简单,就一句话,“工厂迁出中国”。以前外贸都是国内生产出口销售,现在的外贸是海外生产海外销售。这种模式中就存在一种新现象——更多商家通过海外账户保留外币而不再兑换成人民币。
以前我国的外贸体系中存在着强制结汇的功能,只要是出口贸易,资金到了国内必须兑换成人民币。这种功能无形中成为了支撑人民币汇率的助力。而现在的情况是,商家回避了强制结汇功能,使得人民币支撑力下降。
对于这个问题,只能鼓励商家们把海外账户的资金尽量兑换成人民币。
了解了导致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原因后才能对症下药。这场人民币保卫战比前几次还要严峻。因为当前的经济局势不容乐观。这场人民币保卫战不能输、也输不起。